快捷导航
     学院新闻
我校天文学科合作研究成果在Nature发表
发布时间:2020-11-05   浏览次数:0

11月5日,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国家天文台、南京大学、云南大学、上海天文台、美国内华达大学、西班牙安德鲁西亚天体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紫金山天文台、广西大学、新西兰国家水和大气研究所、河北师范大学等单位人员组成的国际合作团队的研究成果“No pulsed radio emission during a bursting phase of a Galactic magnetar(银河系内磁星爆发阶段未发现射电脉冲辐射)”在Nature发表(Nature, 587:63-65, 2020),这项工作是关于快速射电暴的观测与物理理论研究的标志性成果。我校物理学院邵琅副教授和他指导的研究生邹金航参加了这项研究工作,均为该论文的合作者(Contributing Author)。

快速射电暴是当前国际天文学领域的前沿研究热点,磁星一直被理论学家推测为快速射电暴的重要爆发源,但迄今没有可靠观测证据。最近,国际上两个射电观测团队CHIME和STARE2发现了一例与磁星SGR J1935+2154的软伽玛/硬X射线爆发成协的快速射电暴。邵琅参加的由我国科学家主导的研究团队利用我国大科学装置天眼FAST和慧眼HXMT、三台BOOTES光学望远镜和一台LCOGT光学望远镜(分别位于中国、西班牙、新西兰和美国)以及NASA Fermi空间探测器对该磁星爆发阶段进行了多时段和多波段的监测。其中,天眼FAST在该磁星最活跃的爆发期进行了持续的射电观测,对高质量的观测数据分析表明该磁星在伽玛/硬X射线爆发活跃期并不存在预期的快速射电暴,这个结论对有关快速射电暴来自于磁星的物理机制及相关理论模型做出了非常强烈的限制。上述三个团队研究成果于11月5日同时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上。

天眼FAST(五百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是我国“十一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灵敏度最高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在搜寻和发现射电脉冲星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后,开启了中国射电波段大科学装置产生原创性系列发现的新时代。慧眼HXMT(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是我国第一台空间X射线天文望远镜,它既可以实现宽波段、大视场、大有效面积的X射线空间巡天观测,又能对黑洞、中子星和伽玛射线暴等短时标暂现源进行高灵敏度监测。这项研究成果的发表,也是我国大科学装置对推动国际前沿科学进展做出的贡献之一。

邵琅副教授分别于2003年和2009年在南京大学天文学系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2011年在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博士后出站,之后引进到我校工作。邵琅主要从事天文学领域的数据科学工作,作为核心科学团队成员参与慧眼HXMT(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LHAASO(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和GECAM(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等多项国家重要基础科学装置的合作研究,已在国际天文学顶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其中关于奇特的高亮伽玛射线暴的多波段和多时段观测的国际合作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Astronomy(2:69-75, 2018);关于双中子星合并同时产生引力波暴和短伽玛暴事件的数据分析和信号证认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9:447, 2018)。2011年到校工作以来,邵琅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作为骨干成员参加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获170余万元研究经费支持。2016年入选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三层次人选,2018年获得“河北省青年拔尖人才”称号。

天文学是孕育重大原创发现的前沿科学,也是2020年教育部 “强基计划”的重点支持学科。我校天文学研究已有4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教学研究群体和公众科普基地。2012年正式开设“空间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并成立“空间科学与天文学系”、“国家天文台-河北师范大学空间科学联合研究中心”,2018年获批天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目前,我校天文学科正在申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和天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均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本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河北省青年拔尖人才项目等多项经费的资助。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839-y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8-02847-3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0-017-0309-8

磁星SGR J1935+2154的多波段观测时间表

(Nature, 587:63-65, 2020)